实习是连接校园与职场的关键桥梁,就业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近期,学校聚焦“以实习促就业、以实践育人才”核心目标,统筹各系部力量深入实习一线,全覆盖走访各类实习基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全力推动实习与就业无缝衔接,为学生高质量就业筑牢根基。

实地走访全覆盖 摸清供需“双底数”
学校打破系部壁垒,组建多支由校领导、系部负责人、指导教师组成的走访团队,深入贵阳各区(县)及周边地区的幼儿园、特殊教育康复中心、养老机构、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等实习基地。走访过程中,团队与实习单位负责人、企业导师深度座谈,详细了解学生在岗表现、岗位适配度及企业用人标准,收集到关于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的宝贵建议;与实习生面对面交流,关切询问工作生活困难、职业发展困惑,现场解答教学实操、人际沟通、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疑问。


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活动组织,到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康复训练辅助;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社区服务开展,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施,再到艺术专业学生的美育课程实践,走访团队全程跟踪学生实习动态,全面掌握各专业实习现状与行业需求痛点,为后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就业精准对接提供第一手资料。
协同育人聚合力,筑牢成长“加油站”
依托“校地协同、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学校推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深度协作,形成实习指导合力。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各指导团队量身定制指导方案:在幼儿园,指导教师与园方联合开展“家园共育”“活动设计”专项培训;在特殊教育机构,聚焦康复训练实操技能开展针对性指导;在养老与社区服务场景,强化学生沟通技巧与责任意识培养。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安全与学生身心健康,建立“日打卡+周汇报+月走访”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及时提供心理疏导与情感支持。指导教师通过审阅实习日志、案例分析报告,精准把握学生成长轨迹,针对薄弱环节开展“一对一”提升指导,助力学生快速实现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
思政引领铸底色,厚植职业“使命感”
将思政教育贯穿实习全流程,是学校实习实训工作的鲜明特色。各系部结合专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伦理、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实习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京剧童趣启蒙”“稻穗手工”等活动中,传递传统文化与劳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践行“立德树人”,培育学生团结诚信品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服务“一老一小”中,深化“为民服务”初心;艺术专业学生以美为媒,在美育课堂中融入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学。


思政元素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坚定职业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认同感,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德才兼备”型人才。
就业导向强衔接,打通转化“直通车”
围绕“实习-就业”一体化目标,学校积极拓展优质实习基地,全年新增各类实践基地24个,覆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社会工作、健康养老、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并与12家基地签订“实习就业一体化”合作协议,通过“3个月实习+2个月试用”的递进模式,推动实习岗位向就业岗位转化。
截至目前,已有部分专业实习生通过实习考核获得用人单位录用意向,其中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岗位转化率较去年提升12个百分点。学校还将优秀实习案例纳入课程教学资源,推动教学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建立实习成果展示与就业推荐机制,让实习表现成为就业加分项,为学生畅通就业渠道。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实习实训改革,完善“走访-反馈-改进-就业”闭环机制,进一步拓展优质实习就业基地,优化协同育人模式,让实习不仅成为学生提升技能的“练兵场”,更成为实现就业的“桥头堡”,为培养更多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区域行业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一审:李林媛 二审:刘 黎 三审:车 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