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5年暑假,艺术系师生奔赴牛场乡,围绕墙绘美化、文艺展演、心理体验、非遗传承、艺术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用行动书写青春担当。
多彩墙绘扮靓乡村,艺术助力全国文明村寨
在牛场乡兴家田村,艺术系师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了墙绘创作活动。活动前期,师生们深入调研村庄文化特色与村民需求,精心设计创作方案,将乡村振兴理念、民俗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风格相融合。创作过程中,大家不畏酷暑,分工协作,有的勾勒线条,有的调配色彩,有的细致填涂。经过数天努力,一幅幅色彩斑斓、主题鲜明的墙绘作品跃然墙上,原本单调的墙面摇身一变,成为展现乡村新风貌、传递文明新风尚的“文化墙”。这些墙绘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激发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非遗织就T台华彩,扎染浸润童年时光
6月30日,在牛场布依族乡蓬莱村盛大举行的“六月六”云雾欢歌暨第四届非遗蓬莱地戏艺术节上,一场“T台秀-贵阳地区布依传统服饰展演”的视觉盛宴惊艳全场。艺术系师生走进白云区牛场乡,深度参与了“六月六”活动,以艺术之力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活力。艺术系的学生化身模特,自信从容地走上T台,全方位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布依族传统服饰,艺术系的老师们也纷纷展示才艺,一同欢庆“六月六”
在牛场乡第十二幼儿园,艺术系师生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充满趣味的扎染体验活动。活动中,师生们详细讲解了扎染这一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和文化内涵,并现场示范扎结、染色、漂洗等操作步骤。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皮筋、绳子将白布扎出各种形状,放入染料中浸染。当一块块色彩斑斓、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呈现在眼前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
薪火相传守初心,心灵护航践使命
七一建党节这一天,艺术系“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积极践行初心使命,开展“慰问老党员”与“党建心理教育”双融行动。一方面,组织团队成员走访慰问老党员,聆听他们讲述奋斗故事,重温红色记忆。老党员们用朴实的话语,诉说着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分享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他们的初心与信仰,让年轻一代深受触动。我们为老党员送上慰问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一辈党员的敬意与关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另一方面, 以“守护乡村童‘心’向阳生”为使命,聚焦乡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团队由心理学专业教师、艺术教师与艺术类学生组成,创新探索“艺术 + 心理”融合模式,用专业与创意为乡村儿童筑牢心理健康防线。充分发挥艺术与心理学的协同力量:以趣味心理课堂为载体,将绘画疗愈、音乐放松等艺术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曼陀罗绘画释放情绪压力,引导学生进行正念冥想,舒缓其内心焦虑;开展团体艺术心理辅导,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建立自信、培养合作意识;以艺术为媒,以心理为盾,用艺术的感染力点亮乡村孩子的心灵之光,陪伴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抱多彩未来!
乐韵滋养美好童心,美育浸润乡村幼苗
在牛场乡中心完小的音乐课教学活动中,艺术系师生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将音乐知识与趣味互动相结合。课堂上,老师教孩子们识乐谱、学唱歌、打节拍,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音乐理论;通过组织合唱比赛、乐器体验等活动,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在欢快的歌声和悠扬的旋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提升了艺术素养。此次音乐教学活动为乡村学校美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艺术的滋养。
本次艺术系2025年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艺术为纽带,搭建起高校与乡村沟通的桥梁,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教育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参与活动的师生在实践中锻炼了专业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活动目标。未来,艺术系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更多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艺术力量。
(一审:张依曼 二审:王 劼 三审:车 荧)